益阳新闻网

湖南大学:新“知阿曼尼散兵在哪里青”带着课题“上山下乡”

(原标题:湖南大学:新“知青”带着课题“上山下乡”)

红网长沙7月16日讯(通讯员李妍蓉记者刘怡斌)“上山下乡”开展理论宣讲;进村入户为村民“义诊”;还从田埂上请来学业“导师”……近日,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派出13支队伍156名学生带着“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”“基层党组织建设”等课题,走向井冈山、湘西州龙山、花垣、洞口、双峰、宁乡、益阳、浏阳、永州、岳阳、邵阳、麻阳、四川等省内外多个市县,深入农村基层,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。

2012年以来,每年暑假,在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都会掀起这样一场“新知青”宣传大大大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、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的“上山下乡”运动。全校50多位思政课教师全员、全程参与,先后有1000多位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参与,奔赴全国30余个县市、乡镇,让思政课堂走进农村和社区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师生共撰写调研报告200多份,调研心得体会1000多份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大大陈宇翔表示,为了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,学院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,将大学思政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,还将学生社会实践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,让大学生带着课题“上山下乡”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调研小组在龙兵组长的率领下,带着“推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研究”等课题,重走秋收起义之路,从浏阳文家市出发,辗转萍乡、井冈山等地,先后调研文家市会师旧址、湘鄂赣省委旧址、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等30余处红色场馆,缅怀革命先烈,坚定理想信念、明确历史责任。当学生看到部分革命老区的群众还没完全摆脱贫困时,他们决心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到革命老区去,以实际行动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。

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、经济与贸易学院的12名师生组成第四调研小组,走进了“湖南百家姓第一村”——毛俊村。在调研过程中,他们从田埂上请来课题指导老师——毛俊村村委大大“全国劳动模范”廖仁旺,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“思政课”。

在邵阳市洞口县,第七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、村民现场交流、领导座谈等方式,对农村“空心化”、村民法律意识淡薄、村官“专”而“不全”等基层党建中的问题开出了自己的“药方”。“基层党组织要起核心作用,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,有效组织村民活动。”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唐容在自己的课题调研报告上写下这样一段话。

陈宇翔表示,为使思政教育真正落地,马克思主义学院从课程设计的角度,在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中设计了两个学分的实践教学内容。在实践教学管理中,明确培养目标、责任教师、考核方式、考核标准和专项经费等,把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。在研究课题的拟定上,学院与教务处、宣传部、团委、学工部等多部门协商,制定实践方案,实践课题不仅充分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学校特色,而且紧扣社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、服务“三农”发展的战略需求。

“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来自城市,不了解农村,又如何理解国情?”在陈宇翔看来,让学生带着问卷、课题下乡,边实践、边研究,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具象了解,而且让他们对农村现状有直接接触,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陈宇翔说,“上山下乡”活动,促进了思政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,践行了中宣部、教育部《普通高校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》有关实践育人的要求,有效地发挥了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。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有效途径,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,拉近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距离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,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,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。

(原标题:湖南大学:新“知青”带着课题“上山下乡”)

相关推荐